先生已逝留英名,尘世惋叹忆往昔——李果珍教授从事医教研保工作近70载,为我国放射学事业奋斗、奉献了一生。她经历了日本侵华、国内战乱的旧中国,一直期待祖国的崛起和强大。新中国成立后,她毅然回国,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放射学事业。她一生对知识不懈追求、对工作认真负责、对中央保健事业无私奉献,为我们树立了楷模,激励着年轻医师不断去攀登新的科学高峰。让我们共同从几个片段来追忆敬爱的李果珍教授:
一本书——20世纪50年代,李果珍教授首先开展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,后来经过多位学者的不断完善,创建了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,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、运动医学和法医学。1979年,在李果珍教授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,北京医院引进了我国第一台全身CT,率先在国内开展CT检查。并从1980年开始,每半年一期,先后举办了14期全国CT学习班,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、所知传授给同仁,为全国近百所大医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。
她主编了国内第一部《临床体部CT诊断学》,后来补充再版为《临床CT诊断学》,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考试专用教材,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。此外,她还主编了《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学》,担任荣誉主编并编写《骨关节影像学》、《骨骼肌肉疾患影像诊断图谱》等著作。
一台设备——90年代初,北京医院在我国首批引进和使用1.5T MRI,李果珍教授带领年轻一代,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。她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,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功能磁共振的研究。她曾任卫生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专家组组长,为我国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、为大型影像设备在国内的合作生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,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她广泛联系国际上众多知名的放射学家,邀请他们来华讲学,同时也利用一切机会把中国放射学的成绩和发展介绍到国外。她牵头建立了与北美放射学会、欧洲放射学会、香港以及台湾放射学会的联系,倡导成立了中欧磁共振学会,为中国放射学界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。
鉴于李果珍教授为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做出的诸多贡献,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授予她终身荣誉会员,亚太放射学会2006年授予她金奖,成为我国首位集国际医学影像学界三大殊荣于一身的专家。
一段佳话——李果珍教授严谨治学,坚持探索新知识,眼睛始终瞄着新技术、新进展,真正做到了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工作到老。“60岁学CT,70岁学MR”的经历成为全国放射学界的一段佳话。在2004年的第五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上,近90高龄的李果珍教授还为大会作了“影像学新进展——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”的专题报告。
桃李天下——热心培养年轻医生是李果珍教授的一贯作风,她始终坚持将毕生所学、所知、所有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。她重视影像与临床、病理相结合,教导学生“要认真解决病人的诊断问题,尽力满足临床诊疗的要求”,要求年轻医师要检查病人,补问病史,征询临床意见,追访疑难病例。1995年,她在80寿辰之际,将国内外的礼金悉数捐出,创立了“李果珍奖学金”,为立志于中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年轻医师提供资助。先生一生无私传授,桃李天下,学生遍布国内外放射学界,很多人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界各学会的翘楚和领军人物。
想见风范空有影,欲闻教诲杳无声——李果珍教授的逝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保健专家,失去了一位给我们耳提面命、谆谆教诲的师长,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影像学界的损失。她的功绩将永载医学影像学界史册,她的光芒将永存我们的心中,她的教诲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医者不懈奋斗,永远激励着我们认真做好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和保健事业。
斯人已逝,风范长存!敬爱的李果珍教授,我们永远怀念您!
2022年11月28日